发布时间:2025-10-15 18:08:33    次浏览
(文/娄文)【荟思】高考是中国大学的入学选拔考试,同时也扮演着整个教育架构的“指挥棒”的角色。高考的地位之至高无上,反映的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之激烈。如果我们认为教育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实现健康成长,当前的教育制度就必须做很大的调整,因为即使是高考的死忠粉也不得不承认,高考的存在确实对学习有很大的扭曲效应。 不知不觉间,曾经喧嚣一时的江苏高考事件已经过去了近半年。这个事件的起因是今年的高考录取名额分配进行了调整,包括江苏在内的一些省份,录取名额遭到削减。这个调整方案公布后,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部分家长甚至采取了上街公开抗议的行动。对于这个事情的发展过程我认为没有太多值得说的。不过因为它涉及到我们的教育体制的根——高考,所以我想借用它作为一个药引,来谈谈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问题。中国的教育在本质上是资源争夺战高考是中国大学的入学选拔考试,同时也扮演着整个教育架构的“指挥棒”的角色。涉及到高考的任何一点小的调整,都可能自上而下地影响中小学的教学安排。高考的地位之至高无上,反映的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之激烈。尽管自恢复高考以来的三十多年间,大学的招生人数已经多次大幅度增加,再加上留学潮的迅猛发展分流了不少学生,但高考的火药味却越来越浓。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资源争夺战。大学的招生工作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特色。尽管每所大学在新一年的招生计划都可能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但教育部扮演着总体协调的角色,其中就包括分配大学在不同省份的招生人数。然而这至少会引发两个问题。首先,由教育部而不是大学本身来决定学生名额的地域分配,这类似于计划经济体系中由政府来决定每个企业每年生产多少产品,在生产计划的制定上可能存在失误,并且手握“生杀大权”的人具有难以想象的权力寻租空间可以利用。尽管在表面上,每个安排都有“合理”的解释,但大多数的合理性都是主观意义上的,因此合理也是不合理。从而,围绕合理性总有无止境的争论。其次,招生名额的地域分配与户籍制度紧密相连。由于各种资源的分配都被户籍所制约,取消户口的呼声一直非常强烈。然而取消户口牵涉到太多方面的问题,很多问题又涉及或大或小的利益纠葛,户籍制度因此成为一个解不开的死结。户口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目前小学和中学的入学安排也主要是基于户口,而具体政策又在不断变化调整,家长们为了应对随时发生的变化而疲于奔命。大学的招生名额分配,则引发了“异地高考”现象以及随之而来的政策规定,其中的具体条款也是在不断调整。 招生名额无论怎么分配都不可能合理对江苏高考事件中上街的家长的态度几乎是一面倒的支持。这也符合大多数社会事件的模式——考生和家长在教育体制中显然处于弱势的地位,而舆论具有支持弱者的天然属性。与之对立的声音往往还没来得及把论据说完整就已经被唾沫淹死了。尽管要把大学招生问题掰扯清楚的难度很大,但讨论如果仅仅局限于这次的事件,就要简单很多。事件的导火索是招生名额发生了变化,削减了江苏等一些省份的名额。我们可以合理地想象,假如新的招生计划中,江苏的名额与去年完全相同,想来家长们应该会是“情绪稳定”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去年的招生名额是否合理呢?再进一步假设,如果大家认为去年的招生安排合理,而今年又把其他省份的一些名额拨给江苏,家长们会不会因为江苏“占便宜”了而反对增加名额呢?很多支持家长的声音,都是基于江苏在名额分配上吃亏,所以家长们的抗议是正义的。为此,有些文章还列举了数据并进行分析。因为数据很多而且分析角度各不相同,我已经记不清楚具体的分析结果,但比较有印象的是至少有一篇文章的数据表明,广东省在名额分配上其实比江苏更吃亏。然而这些数据分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名额是人为分配的,就一定存在分歧和争议。即使大家都认可某个省份应该比另一个省份分得更多名额,但具体应该差多少,哪怕是几个名额的调整,都可能是敏感问题,因为其中牵涉的利益太大。此外,如果招生人数变化了,或者招生名额的分配比例的计算数据(例如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不同了,名额分配又该如何调整?还有的文章选择了另一个切入点。这次减少江苏等省份的名额是为了增加西部省份的名额,而从考分来看西部省份显然是低很多的。事实上,异地高考也正是为了寻找“分数洼地”而试图钻政策的空子。因此,这些文章认为这次名额调整是一种“教育扶贫”,从而针锋相对地提出“教育不是为了扶贫”的呼吁。扶贫是经济上的一个概念,把它移植到教育上倒也无不可。不过,即使是经济上的扶贫问题,原本也存在一些具体方针上的争议。教育与经济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教育上是否应该扶贫,具体怎么扶,应该不是一篇几千字的文章所能分析清楚的。在我看来,“教育扶贫”不过是个吸引眼球的名词创新,实质性的分析需要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及大量数据的支持。总而言之,家长们的抗议行为不具有本质上的正义性,而只是对已有的“不公平”的情绪宣泄——高考制度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招生名额分配模式,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不反对这种更深层面的不合理,而只是抗议具体名额上的调整(严格地说是名额的减少),在行为模式上与一群猴子向主人要求维持过去的食物配给是没有区别的。当然,家长们的确有权宣示他们的诉求,只不过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斗争,无论输赢都只与他们自己的利益有关。所谓“江苏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只是一句煽情的谎言——如果明年减少广东的名额而增加江苏的,我可以肯定江苏家长是情绪稳定的。高考离现代版的科举制度有多远?中国家长对高考的态度,可以说是既恨又爱,爱恨交织。这有点像一对夫妻,三天两头吵架,嘴上都装了锋利的刀子,内心里却是不离不弃。恨高考,是因为小升初、幼升小、学位房等等问题,都跟高考制度密切相关,每件事都无法让人省心。为什么爱高考?因为一旦没了这个“人生第一大考”,很多人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了。“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力已经渗透了上千年,一百多年前人人脑袋后面拖着的辫子虽然已经湮灭了它的形状,却还一直深藏在大多数人的心里。高考就像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是很多人的人生终极目标,再往后的人生,都只是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后的自然延伸,更确切地说是自然滑落。这种心态可以非常好地解释当下很多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虽然他们知道很快将要走出校园面对社会,却完全无法将大学里的学习与未来的生活联系起来,因此也就无法调动起学习热情。如果不是因为毕业证与考试成绩挂钩,我相信大多数人不会愿意去上任何一节课。就在几天前,还有一位大三学生亲口对我说,他觉得大学生活就像养老一样。这样的“教育成果”,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吗?目前高考制度还拥有一批为数不少的“死忠粉”。他们拥护高考的理由很简单——高考“至少”还提供了一次公平的竞争机会。高考真的公平吗?如果将统一的几个小时里所有学生面对同样的一套考题定义为公平,那么高考似乎确实是公平的。然而请不要忘了,与这几个小时紧密相连的,是孩子从小学一年级甚至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的漫长的学习生活。这么漫长的人生阶段,以及诸如幼升小、小升初的激烈竞争,都不可能与那几个小时的表面公平割裂开来。如果把所有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高考还能称得上公平吗?更别提还有我们刚刚才讨论的招生名额分配的因素。所谓“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那还得看你是哪里人!退一步说,我们暂且认为高考还是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公平机会。那么剔除掉这个因素,还剩下什么辩护理由呢?国人对于公平的渴求确实已经到了愿意饮鸩止渴的地步,以至于只要能找到一丁点公平的希望,就像找到救命稻草一样紧抓不放,甚至愿意为此而付出孩子的成长代价。当学习不是为了“一考定终身”的选拔而存在,我们也许会因为短暂的不适应而有迷茫的感觉。但我相信,现在很多人看不到学习的其他意义,只不过是因为眼睛被遮蔽得太久了。当我们终于卸下这块大石头以后,一定会逐渐找到学习的真正意义。还有人会举出不少贫苦孩子通过这个系统而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的例子。写到这里,我脑子里蹦出的是俞敏洪的名字,我记得他是出生于农村家庭而进入北大的,还有前不久被热炒的一个哈佛优秀毕业生。然而,这个辩护理由显然是很牵强的——难道除了当前的高考制度以外,就一定没有其他途径,包括硬性的“教育扶贫”方式,可以为“底层群体”提供一个出人头地的通道?正如那个著名的“没有times;times;times;就没有times;times;times;”的标语格式,就有人机智地回应说“你下来给我试试怎么样”。好吧,上面的分析都是一种假设推断,要说明存在比当前的制度更好的解决方案确实不容易。但至少我们得承认这个制度存在很大问题。如果脑子里充斥的都是“正能量”,就更不可能有改变的动力,最终只能成为那只温水里的青蛙。如果说高考给一批孩子提供了一种改变命运的努力方式,我们还得看一下人数比例以及相关的副作用。例如,统计一下同样从“底层”奋发,但不是“学而优则强”的“成功人士”的人数作为对比数据。在讨论比较复杂的体系问题时,为原有体系辩护的模式通常都是,一方面举出原有体系的某些“好处”,另一方面对各种可能的替代方案提出质疑。然而这不应该是严肃的讨论所应当遵循的路径。例如,对警察的枪械使用有严格的规则约束,这些对警察的行动约束可能使某些罪犯得以逃脱,但不能为了提高对罪犯的抓捕成功率就随意地放宽这些约束,而必须对规则做严谨的论证。只要我们认同滥用职权的危害性,就必须容忍一部分罪犯逍遥法外的现实。同样地,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制度让一部分人受了“委屈”就要求修改规则。我相信,任何一个复杂的、涉及多方面因素的体系,都一定会使一部分人受一些委屈,同时也会放弃一些似乎触手可及的好处,这个体系中的具体规则都是各种因素的平衡和妥协之后的方案。当我们试图对它作出调整时,新的体系仍然会具有这些特征。在我们讨论是否应该作出修改时,不应把目光聚焦在这些委屈和好处上,而必须回归到这个体系最根本的目标,来判断哪些因素是可以妥协或者不能妥协的。例如对于刚才讨论的枪械使用规则,防止滥用暴力就比抓到更多的罪犯更重要。当前的教育制度具有非常鲜明的选拔目的。如果我们坚持认为选拔就是办教育最根本的目标,那么这个制度也许确实无需大改。但如果我们认为教育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实现健康成长,这个制度就必须做很大的调整,因为即使是高考的死忠粉也不得不承认,高考的存在确实对学习有很大的扭曲效应。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更多精彩的文章,请百度搜索或搜狗搜索“许兴华图书馆”查看。推送名家观点 反思教育理念 探讨教育问题 关注少儿数学教育 专业欧拉数学荟微信号:louwen1050, QQ群:238919865,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许兴华数学(xuxinghua688)(读者交流Q群:552532631,回答“数学花园”即可)